心怀桑梓,反哺家乡 | 生工学子寒假实践故事④
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责任在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心系人民,坚定前进的信心,坚定历史使命在肩,青春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火花。生工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下面就跟着团团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志愿者们的活动感悟吧!
中药系
福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给世人展示了一个浩瀚的历史和博物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古迹,一砖一瓦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通过这次寒假返家乡活动,李雯琪同学参观了其从小长大的古城中的泉州府文庙,这里藏着宋元明清的四代风采,走出了数不清的“学霸”。回望千年,泉州府文庙不仅是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也是古城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它以儒学文化为纽带,像撒播种子一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大舞台。同时,泉州的宗教文化,也告诉我们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于不同文化,要用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才能实现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游览结束了,而她和这座古城的故事仍在继续。
——22中药2班 李雯琪

药学系
魏嘉怡同学,在今年寒假参加村里发放口罩抗原等防疫物资的志愿活动,协助村干部将物资送到每一位老人手上并结合老人实际情况,开展防疫知识宣讲,耐心讲解健康防疫包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些老人没有听懂志愿者们也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重复。通过此次志愿活动,魏嘉怡同学感受到党和政府对重点人群的关心关爱,并表示会力所能及助力疫情防控,积极引导家人、朋友和周边的邻居一起正视疫情,科学防范,做好防护。
——22药学6班 魏嘉怡



健康食品系
张颜同学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乡亲们开展了以"踔厉奋发向未来·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学习到了很多,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觉得非常有意义。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应该接地气。接地气,才会形象生动,才会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在宣讲实践中,张颜同学通过通俗易懂、简短精悍的语言讲述我们党和国家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声情并茂地向本地村民宣传了中国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希望能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通过我们这样的讲解员、宣传员搭建学习的桥梁,相信会有更多人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真正内涵,能够更加凝聚人民的力量,让我们团结奋进。
——22食品检验检测技术1班 张颜




康复保健系
罗雪同学在龙岩市漳平市陈元桂诊所进行返家乡社会实践。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为诊所整理药品、核对药品清单、为病人解答疑惑,学习康复治疗技术相关的手法。作为一名康复治疗技术的学生,她始终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过程认真求教,把握实操机会。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罗雪同学了解了许多药品的功能属性,并增强了自己的康复治疗技能。罗雪同学表示回校后将更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22级康复治疗技术2班 罗雪
健康管理系
肖红同学在寒假期间学了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这项工艺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传统技艺,也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实践操作之前,肖红同学通过查阅学术资料了解到宁化客家擂茶简称宁化擂茶的历史渊源与制作过程。相传在隋唐之世,建县之前宁化当地恶劣的环境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生存与发展,当地人们就地采集了一些具有药理作用的青草药制作成擂茶饮用,既能治病又能解渴,食疗与茶饮兼而有之,从而使擂茶得以在客家地区流传下来。而擂茶制作过程则较为复杂,需要有熟悉这项工艺的专业人士指导。因此肖红同学积极向家乡善于制作的乡亲们请教,肖红同学了解到首先要明确煎擂茶的目的与出发点,同时还要考虑季节、时令,因而才能确定用哪些青草药。判断完成,后肖红同学学着将青草药切碎,并将其与茶叶、油、盐等同时放入擂钵中,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手握擂持,频频擂捣、旋转,紧接着将擂钵内的东西擂成稀泥状,与此同时,她还需要在锅里烧水,各种配料,加入锅中,待煮熟后,再将擂好的“茶泥”倒入锅中搅拌,再放入佐料,密闭片刻,她终于完成了这钵擂茶的制作。肖红同学表示虽然制作的过程十分复杂且辛苦,但她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一钵宁化擂茶所凝结的古人的智慧结晶。作为一名三明宁化人,肖红同学希望擂茶的制作工艺能一直被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
——21健康管理1班 肖红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生工学子积极参与,为社会奉献出他们的一份力量,展示了优秀的个人风采。最后,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生工学子也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国家奉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