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特辑⑰药学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追寻足迹忆来路,笃行不怠向未来(二)
7月26日是药学系“榕药”红色筑梦之旅实践队在寿宁县下党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天。这一天,实践队重走了“党群连心路”、参观了“难忘下党”主题馆、走进鸾峰桥、来到幸福茶馆……

重走足迹寻来路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下党地处边远山区。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到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
实践队一行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深入下党时走过的“党群连心路”。实践队队员们头顶烈日,在崎岖山路上徒步行进,切身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下党之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的足迹、饱含真情的探访及对贫困人民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苦、心系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精神涤荡心灵。队员们虽然身体疲累,但是奋斗激情焕发,在山林间的亭子里放声歌唱《在灿烂的阳光下》,歌声中饱含着对党和祖国的热爱,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奋勇接棒,争做新时代青年。





参观史馆悟真知
随后,实践队成员随讲解员至 “难忘下党”主题馆,在这充满红色氛围的环境中,队员们沉下心来,每到一处都认真观看珍贵史料,聆听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不顾荆棘“三进下党”,建立“四下基层”制度,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看到下党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融党建促扶贫、定制促扶贫、旅游促扶贫、品牌促扶贫、金融促扶贫为一体的精准扶贫之路,实现“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幸福变迁,队员们心潮澎湃,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致力扶贫的决心和毅力,表示今后将以青春之力服务乡村振兴。



走进廊桥晓文物
鸾峰桥是世界上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桥,2011年被定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整座桥建造时并没有用一根钉子,也没有桥墩,但这座桥却稳稳地坐落至今。同时,这座桥也是一座承载着“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宝贵精神财富的党性教育基地。当年,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习近平徒步到达下党乡,在鸾峰桥稍作休息后便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村民的急难问题。
在鸾峰桥上,讲解员为队员们介绍了本桥的构造、历史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和红色精神。在这座见证了下党从“五无乡镇”到如今彻底摆脱贫困的百年廊桥上,队员们汲取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坚定初心使命,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切实履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



诵读家书传真情
幸福茶馆话幸福。晚餐过后,实践队来到村民老王的“幸福茶馆”,听老王诉说自己40多年来,从种田、种地、卖茶叶、卖农产品……到如今经营“幸福茶馆”的人生经历。说到动情之处,老王不禁高歌一曲,歌颂那个让他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祖国。老王满满的幸福感让队员们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像他一样千千万万的实现脱贫的贫困山区的人民,感慨万千。邱宏睿、伊鑫怡两位同学连线远方的家人,把自己这两天红旅的感悟传递给家人,忆苦思甜,深刻认识到脱贫之路的艰辛,从而倍加珍惜。







走进下党这个“红色新地标”,实践队队员们领略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于走进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肩负时代之重任 定当不负期望!
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