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
今年大学开学后的生活不能像往年一样
自由出入 不受限制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等对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热点话题的回应。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非必要不出校”。虽然各项防控措施都在落实,但我们也不能保证它未来不再发生。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保证发生以后,能尽早发现,能够把规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回顾1月份、2月份,当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武汉封城,离汉通道限制76天,武汉一千多万人,为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疫情控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学生来说,目前按照教委和学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规定执行,是非常有利于疫情控制的。大家应该从科学的角度,从担当起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这项策,并且能够很好地做好宣传。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一种自觉
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律。应当看到高校的防控确实与社区和中小学不同,高校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不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区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难完全落实,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这也是倡导“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虑。
我们生活在校园里,卫生、健康既是我们个人的事,也是集体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我们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这样的一种责任来,主动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础上,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我们的一种自觉。从近期高校学生回到校园的实际情况看,广大师生对学校防控措施总体是理解和支持的。


“非必要不出校”是依法有据的
我们现在并没有解除国家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阶段,也就是我们法律上讲的“应急阶段”,现在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防控阶段。应急状态就一定会有一些措施和我们一般的正常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这些措施会限制人的某些自由,但是有法律根据的,都是为了防范疫情的复燃。
各学校都恢复了开学,学生都回来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功,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蝼蚁之穴,溃堤千里”,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这也是每一个公民,包括我们在校大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我们在疫情防控的时候,要有一个平衡,哪些是更大的利益,哪些是暂时可以受到限制的一些自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疫情防控的所有措施,都是依法有据的。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学校为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校园防控措施要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严”。生工院能顺利开学,同学们能平安返校。一切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务必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暂时舍弃部分舒适和自由。只为守住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底线。
校团委——宣传部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