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实践,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推动青年大学生充分发挥在生态福建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队在暑期追寻领袖足迹,赴南平政和开展了“厚植生态文明底色 谱写幸福福建篇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政和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在谱写幸福福建路上留下的政和印记。
一、寻领袖足迹 悟“两山”理论
曾经的稠岭交通不便,村民收入低,一度被戏称为“愁岭”,为了扩宽收入渠道,上个世纪90年代初,稠岭村跟随周围村庄的步伐,加入到砍树种植香菇的行列,但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997年3月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政和县稠岭村调研指出:‘稠岭村靠山吃山这条发展路子是对的,但是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20多年来,政和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封山育林,大力发展茶、竹等绿色产业,种植高山蔬菜等作物。如今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过对稠岭村的实践考察,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稠岭村的发展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稠岭村,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是“两山”理论福建实践的一个侧影。

二、学优秀党员干部故事 思何为“以人民为中心”
政和县石圳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垃圾村。2013年底,廖俊波听说石圳10位妇女在村义务清理垃圾,专程到村里看望,并为石圳规划了“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的发展思路,石圳村悄然发生了改变。为让石圳村的蓝图尽快变为现实,廖俊波每个月都要去石圳三四趟,他鼓励村民们:“大家放心干,赚钱的事,你们自己投资;不赚钱的项目,我们县里、镇里来做。”2022年,石圳村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村里的老人说,现在的日子“像是掉进了蜜罐里”。

现在石圳村的每条街道都有廖俊波走过的痕迹,村民们说“永远最美的风景,当是廖俊波”。
在石圳村,同学们了解到了一位人民的好书记,思政课老师桑文婷在廖俊波先进事迹馆进行现场教学,向同学们介绍了石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帮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充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带领人民致富的现实故事。


三、赏第一楠木林 提生态富民认知
东平镇凤头村,是中共政和县第一支部诞生地,蕴藏着丰富古树名木资源,中国第一楠木林、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都坐落于此。百亩千棵楠木始于明代,是华东地区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楠木林,拥有上千棵珍稀闽楠,平均树龄300多年,最古老的已有600多年。早期,村民缺乏守林护林意识,存在部分村民砍伐林木的问题。在楠木林,同学们见证了近年来围绕楠木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真正理解了村民保护楠木林,楠木林则给村民一座金山,从而提升了生态富民的认知。


四、植生态文明情怀 担时代青年责任
通过本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时刻装在心里,宣传到身边人心里,我们要将此次南平政和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作为自己今后工作生活道路的指引,厚植生态文明情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凝心聚力谱写福建篇章。

23护理2班陈冰怡
廖俊波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以他为榜样,心怀责任与担当,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它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把这次实践的收获化作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23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3班 柯诗颖
政和山峦叠翠,空气清新,仿佛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走进这片树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政和楠树林,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3班 郑文伟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