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黄文乐
一、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
《信息技术》是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素质目标”的确立上,融入思政元素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二、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互联网+时代、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等。对这些知识点要进行深度剖析,挖掘出其隐藏的思政元素,并设计合适的思政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去。经过挑选和提炼,设计了如下的思政教学案例。
(一)案例: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的背景、过程,了解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思政目标: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案例内容: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1983 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1号巨型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2016年,自主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的角度感受祖国的强大,对中国的发展充满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案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技能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能够设置局域网,安装和使用安全软件。
思政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具备信息安全基本意识。
案例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21世纪以来,先后发生了伊朗震网事件、美国棱镜门事件,这些网络攻击和非法监控严重影响了国家安全。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更要掌握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技能。要学会使用安全软件工具,学会安装系统补丁和全盘杀毒。
(三)案例: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技能目标: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6的基本操作,能够设置文档格式,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图片,进行图文混排操作。
思政目标: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案例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主流媒体网站中的相关资源素材,制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传文稿,要求标题设置为艺术字,正文设置为四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并插入至少五张图片素材,进行图文混排。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的评价考核主要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着手。引入课程思政后,在过程性考核中将思政内容的考核比重调整为20%。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查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德、能、勤、绩”四个点,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这三方面进行打分,考查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是否具备了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是否具备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两者相辅相成,是不可或缺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教师承担起责任,守住自己的初心,积极探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实现德育与智育协同育人的效应。